别让“专业测试倾向”绑架你的人生:一份来自资深“被测者”的非主流报告
最近一次让我对所谓的“专业测试”感到生理性不适,是在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上。本来嘛,大家吃吃喝喝,聊点八卦,挺好。结果不知道谁起了个头,场面瞬间变成了MBTI大型认亲现场。“哦!原来你是INFP,怪不得这么敏感!”“我是ENTJ,天生的领导者,跟你们这些小可爱玩不到一块儿去。”
我坐在角落,默默啃着鸡翅,感觉自己像个闯进了神秘宗教仪式现场的麻瓜。

说真的,我烦透了。这种愈演愈烈的专业测试倾向,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我们每个人都牢牢罩住,然后贴上一个或几个标签,方便归类,方便理解,也方便……放弃理解。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无论是找工作、交朋友,甚至谈恋爱,这些测试结果都快成了“硬通货”。HR在筛选简历时,可能会让你先做一套性格测试,美其名曰“人岗匹配度分析”。我一个学设计的朋友,就因为某个测试结果显示她“缺乏决断力”,被一个她心仪已久的公司拒之门外。她哭着给我打电话:“我做的那些作品集,难道还不如那几道莫名其妙的选择题吗?”
我怎么回答?我只能说,别太往心里去。因为这玩意儿,它本身就充满了陷阱。
几年前,我也曾是这些测试的忠实信徒。那时候刚毕业,迷茫得像站在十字路口中央,红绿灯还坏了。我拼命想搞清楚“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于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DISC、九型人格……市面上能找到的,我几乎都做了一遍。每次拿到报告,都像领到了圣旨,对着那些描述频频点头:“对对对,这就是我!”“原来我是‘思考型’,怪不得我总爱瞎想。”
那种感觉,就像在漆黑的房间里突然有人给你递来一根火柴。虽然光亮微弱,范围有限,但起码,让你看清了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可后来呢?后来我发现,这根火柴,也只能照亮这么点地方了。它告诉你,你是个INTP,逻辑强大但社交能力堪忧。于是,你可能就会下意识地回避所有需要抛头露面的场合,心安理得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对自己说:“没办法,我就是这样的人。”
看,这就是问题所在。测试给了你一个解释,一个看起来无比科学、无比权威的解释。这个解释,在最初确实能缓解你的焦虑,但时间长了,它就成了一副枷锁,一个自我设限的完美借口。
那个被公司拒绝的设计师朋友,她真的“缺乏决断力”吗?我认识的她,为了一个项目可以连续熬上几个通宵,为了一个像素点的差异能跟甲方据理力争。这难道不是决断力?或许,她在测试中表现出的“犹豫”,只是因为她习惯了在做决定前,进行更周全、更深入的思考。这本是一个设计师宝贵的品质,却被一个僵硬的标签给否定了。
我们这个时代,太快,太嘈杂。每个人都渴望被快速理解,也渴望能快速地给别人下一个定义。专业测试倾向,恰好迎合了这种“快餐式”的心理需求。它把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人”,简化成了一串代码、一个类型、一个可以被预测的模板。
这简直是世界上最懒惰的认知方式。
真正的自我探索,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它不是做几套题就能完成的KPI。它是一条漫长、曲折,甚至常常令人感到痛苦的路。它藏在你每一次硬着头皮完成的挑战里,藏在你每一次搞砸事情后的反思里,藏在你和形形色色的人的每一次深入交谈里,藏在你读过的每一本让你心潮澎湃的书里。
你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数据。它是在你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流变、不断生长的动态过程。今天的你,可能会因为一段深刻的感情,变得比昨天更懂得共情;明天的你,可能会因为一次成功的演讲,变得比今天更加自信。哪个测试能捕捉到这些细腻而珍贵的成长?
所以,如果你也曾因为一个测试结果而沾沾自喜或垂头丧气,我劝你,把它放下。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参考,一个了解自己的起点,甚至一个和朋友开玩笑的谈资。但千万,千万别让它成为定义你、框住你的终点。
别让那些冰冷的字母,绑架你滚烫的人生。你远比任何测试结果都来得复杂、立体、和精彩。你有权在任何时候,推翻昨天的结论,然后对这个世界,也对自己,重新做一次自我介绍。
这,才是生而为人,最酷的事情,不是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