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大学有哪些?别光盯着哈佛MIT,这份“波村”生存图鉴才是真宝藏!
聊起波士顿,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什么?是芬威球场震天的欢呼,还是码头上那盘让你鲜掉眉毛的龙虾卷?都不是。我敢打赌,绝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两个字:名校。那股子几乎要溢出查尔斯河的学术味儿,简直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我在这座被戏称为“波村”的地方待了好几年,从一个拎着两个大箱子、满眼新奇的留学生,变成一个能熟练地在迷宫般的地铁线路里穿梭、抱怨着冬天妖风的老油条。所以,当有人问我“波士顿的大学有哪些”时,我真的没法给你一份冷冰冰的、从维基百科上复制下来的名单。不,那太无聊了。我想带你走一走,用脚步和心跳去感受每所学校那独一无二的脾气。

咱们先从那两位你闭着眼睛都知道的“巨头”说起吧——哈佛和MIT。
它们就像是查尔斯河两岸的两个王者,隔河相望,气质却截然不同。哈佛啊,那简直就是个活着的博物馆,你走在哈佛园(Harvard Yard)里,感觉脚下的每一块砖头都比你年纪大,都在悄悄议论你这个“闯入者”。游客们摸着约翰·哈佛雕像被磨得锃亮的左脚,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智力朝圣”的奇妙氛围。它的美是古典的、厚重的,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说实话,在那里待久了,人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说话都想多用几个高级词汇,生怕给这片红砖墙丢了人。
而河对岸的MIT(麻省理工学院),则是另一个次元的故事。没有红砖绿草地的古典滤镜,取而代之的是奇形怪状的后现代建筑、满校园骑着独轮车的技术宅,以及一种“我们正在用代码和公式改变世界,闲人免进”的强大气场。走在连接各个教学楼的“无尽长廊”(Infinite Corridor)里,两边贴满了各种讲座、竞赛海报,你能真实地感觉到一种智力上的压迫感。这里的学生,眼神里透着一股解决世界难题的执着。酷,但也累。真的。
但如果你觉得波士顿只有这两位大佬,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恰恰在于它那星罗棋布、性格迥异的大学群落。
沿着绿线地铁一路向西,你会一头扎进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 BU)的地盘。BU的校园,就是波士顿这座城市本身。它的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像珍珠一样洒落在联邦大道(Commonwealth Avenue)两旁,中间穿梭着叮叮当当的绿色小火车。这里没有围墙,没有所谓的“校园”概念,前一秒你还在教室里讨论哲学,后一秒就可能在街角的咖啡店里和波士顿市民一起排队。BU的气质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甚至有点乱糟糟的可爱。它就像一个精力旺盛的城市青年,把整个波士顿都当成了自己的游乐场。
离BU不远,藏着一个更现代、更精致的校园——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 NEU)。东北大学最出名的,莫过于它那硬核的Co-op(带薪实习)项目了。所以,这里的学生普遍看起来更“社会人”一些,他们讨论的不仅是绩点和论文,更多的是实习、面试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校园本身像一个被精心规划过的城市绿洲,建筑新颖,设施一流,走在里面感觉特别舒服。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目标明确、执行力超强的职场精英,务实,且高效。
如果你想体验一把电影里那种古典的、与世隔绝的学院生活,那你得去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 BC)。虽然名字里带“学院”,但它可是一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BC坐落在栗树山(Chestnut Hill),远离市中心的喧嚣,校园美得像一座欧洲的古堡,哥特式的建筑群让人仿佛置身于霍格沃茨。这里的学生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尤其是在橄榄球赛场上,那股“We are BC”的呐喊能掀翻屋顶。BC的气质是精英的、传统的,甚至带点贵族气息,它提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纯粹的大学体验。
当然,波士顿的精彩远不止于此。
你会在芬威区听到从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窗户里飘出的即兴爵士乐,那里的空气里永远混合着梦想与才华的味道;你会在波士顿公园旁看到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那些打扮前卫、谈吐不凡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艺术家和传媒大亨;你还可以去到稍远一点的梅德福,看看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那座小而精的山顶校园,感受一下那里“准常春藤”的学术氛围和活跃的国际关系研究。
这些大学,每一所都有自己的灵魂和故事。它们共同塑造了波士顿的气质:古老又前卫,精英又市井,紧张又松弛。在这里,选择一所大学,你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一张文凭,你选择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朋友圈子,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
所以,下次别再傻傻地问“波士顿的大学有哪些”了。你应该问自己,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拥有一段怎样的青春。然后来波士顿吧,这座城市,总有一所大学,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