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来那会儿,以为研究生生活就是看看文献、做做实验、写写论文,多简单的事。结果呢?每天跟能量、熵、焓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家伙打交道,脑袋里全是各种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纳维-斯托克斯?家常便饭,可真要解起来,那感觉就像在迷雾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栽个跟头。导师有时候讲起他的研究方向,眼睛里冒光,什么燃烧啊、多相流啊、新能源啊,说得天花乱坠。我呢?点点头,嗯嗯啊啊,回去再对着一堆参数、边界条件犯愁。
实验室里的日子更是五味杂陈。我的方向偏向数值模拟,天天跟电脑打交道,写代码,调参数,跑算例。有时候一个算例跑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提心吊胆,生怕中途崩了或者结果完全不对劲。那种焦灼啊,就像等开奖一样,可比等开奖概率低多了。更多的时候是反复修改模型,换个网格试试,改个湍流模型试试,就像在黑暗中丢石头,希望能砸中点什么。隔壁做实验的师弟师妹也辛苦,焊电路、搭管路、调试设备,一身油污,还得防着烫伤、触电。记得有次为了看清火焰的某个特征,师兄眼睛都快贴到炉子上了,那股热量扑面而来,光看着都觉得烤得慌。可这就是我们啊,为了那么一点点数据,一点点现象的解释,愿意去折腾。

生活嘛,单调得不能再单调。食堂、实验室、寝室,三点一线,有时候加个图书馆。周末?不存在的。大部分时候都在补进度或者看文献。文献堆得像小山,从经典老文献到最新的期刊文章,恨不得把眼睛变成扫描仪,把大脑变成CPU,直接把知识复制粘贴进去。最头疼的是英文文献,那些长句套着长句,专业词汇连环轰炸,看得人眼花缭乱,不得不一句一句啃,还得时不时停下来查查单词或者某个物理量的含义。啃完一篇,感觉比跑了五公里还累。
但是,说完全是苦,那也是假的。总有那么些瞬间,会让你觉得,嗯,没白费。比如代码终于跑通了,结果跟文献对上了,或者自己模型预测的现象在实验里真的看到了。那种小小的成就感,就像在沙漠里找到一眼泉水,虽然不多,但足以让人精神一振,又能咬牙继续往前走了。跟师兄师姐们讨论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有时候能碰撞出点火花,突然就豁然开朗了。或者半夜饿了,一起去楼下便利店买泡面,蹲在地上哧溜哧溜地吃,抱怨一下导师,吐槽一下bug,那种战友般的感情,也挺珍贵。
我们学这个的,很多人未来要去电厂、石化、航空航天、汽车,或者新能源公司,都是跟能量转换、能量利用、动力系统紧密相关的地方。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机器里,试图理解它如何运转,怎么让它更高效,怎么减少浪费,怎么让它更“绿色”。责任挺大的,真的。有时候会畅想,以后是不是能参与设计一个更节能的发动机,或者一个更高效的发电厂,甚至某个未来能源的关键技术?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不过更多时候,还是回到眼前的苟且。这个传热系数怎么总是不对?那个湍流模型为什么在这儿失效了?这篇论文的边界条件到底怎么设的?无数的小问题像密密麻麻的蚊子,嗡嗡嗡地围着你转,赶不走,烦死人。导师嘛,有时候像个谜,布置的任务感觉像个黑洞,不知道从哪儿下手。问他,他可能就淡淡地说一句:“多看看文献,自己思考。”得,又回到原点。
但这就是研究生啊。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教科书能包治百病。你得自己找路,自己摸索,自己跌倒了再爬起来。工程热物理,不仅仅是那些冰冷的公式和图表,它背后是无数人对能量的探索和驾驭的渴望。在这个领域里摸爬滚打,虽然累,虽然迷茫,但总觉得是在做一件有那么点意义的事。未来会怎么样?谁知道呢。也许是个高级工程师,也许是个研究员,也许转行去码农了也说不定。但现在,我得先把手头这个算例跑出来,看看那个该死的温度分布到底长什么样。键盘声又密集起来了,隔壁师兄估计又攻克了一个难关吧。我也得打起精神了。洗把脸,继续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