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光是工科,那就不只是机械电子计算机那么简单粗暴了。它能给你细分出什么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听着就一股子赛博朋克味儿,酷是挺酷的,但学出来真能去造高达?还是拧螺丝都得AI控制?谁知道呢!还有什么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以前哪有这玩意儿啊,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未来”的香饽饽,感觉沾上了绿色、环保这俩词儿,身价立刻不一样。可话说回来,真搞这行的,是不是整天跟电池板、风力发电机打交道,听着就不像坐办公室敲键盘那么光鲜,是吧?
别提文科了,那更是能把人绕晕。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这些老底子还在,但名字变了,内涵也跟着变了。比如哲学,以前感觉特高深莫测,学出来是要思考宇宙人生的终极问题,现在呢?听说很多往人工智能伦理、数字人文这些方向靠,你说这还是我印象里的那个哲学吗?还有那些新冒出来的什么会展经济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听着特高大上,感觉毕业了就能去搞个啥国际大展,或者运营个网红文创园。但实际呢?也许就是从端茶倒水跑腿打杂做起,跟名字里的“管理”俩字儿可能八竿子打不着。

最让我震惊的,还得是那些听起来就特别“窄”或者特别“怪”的专业。什么殡葬管理(这个是真的,别笑!)、小语种里那些你地图上都得找半天的国家语言(比如冰岛语、挪威语之类的,学出来跟谁说去啊?)、休闲体育(学这个是教别人打麻将还是跳广场舞啊?开玩笑啦,但听着确实有点迷)、网络与新媒体(这个更离谱,以前大家不都自己刷微博抖音B站,怎么就成个专业了?)。每次看到这类专业,我就忍不住想,这设专业的教授们脑洞得多大?他们真觉得这能成一个长期、稳定的职业方向?还是说,只是为了赶个时髦、蹭个热度,或者纯粹因为有那么一两个老师对此感兴趣?
而且,很多专业名字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学的东西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样。比如我有个朋友当年雄心壮志报了新闻学,以为以后能做个调查记者,揭露社会阴暗面,结果呢?大学四年大部分时间在学传播理论、媒介史,写论文,实习去了个小地方的纸媒,每天就是写写社区新闻、鸡毛蒜皮,最后毕业转行做了完全不相干的工作。这落差,多大啊!还有人报生物工程,以为能去搞基因编辑、攻克癌症,结果发现整天在实验室里洗瓶子、养细菌,学的是各种酶、各种分子链,枯燥得想死。
搞不懂,真的搞不懂。这么多专业,一年一茬地冒出来,有些名字改来改去,有些老牌专业缩招、边缘化,有些新专业办了几年就悄无声息地撤销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是为了市场需求?可市场的需求变化得比翻书还快。是为了学科发展?可有些交叉学科听着就像硬生生拼凑起来的。是为了招生?也许吧,起个好听的名字,说不定就能吸引一批不明所以的考生。
咱们这些普通人,选专业的时候,哪个不是像在雾里看花?家长看的是就业,哪个听着好找工作,哪个挣得多;老师看的是分数,你这分够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我们自己呢?要不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喜欢某个名字,要不就是看看热门排行榜,再不就是听了哪个师兄师姐的建议(通常也不靠谱)。很少有人能真正搞明白,这专业四年学下来,到底学啥?毕业了到底能干啥?自己到底喜欢啥?适合啥?
所以啊,大学里的专业,对我来说就像个巨大的谜团。它承载着无数人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是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关卡。它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实用得不能再实用,有些玄乎得一塌糊涂。它让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犯选择困难症,让你在毕业后感叹“专业不对口”是常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把形形色色的人吸进去,四年后再吐出来,只是经过这番冶炼,是不是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是不是每种专业都物尽其用了,这事儿,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吧。我现在算是看明白了,选专业,哪是选个名字那么简单,那是在赌一个未来,而且是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盲赌。
这么多专业,最终目的,无非是想让咱们学点本事,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但说到底,真本事这东西,是不是非得锁死在某个专业里才能学到?大学四年,除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也许是学会怎么学习,怎么思考,怎么跟人相处,怎么解决问题。这些东西,哪个专业不是多少都会涉及点?反过来想,学了个“热门”专业,但自己一点儿不喜欢,也学不好,毕业了一样没用。学了个“冷门”专业,但自己钻研进去了,成了这方面的专家,照样能发光发热。
所以,要我说,大学里到底有啥专业?啥都有!多到你根本想象不到。但更重要的不是它叫啥名儿,而是你学进去了多少,以及它能不能真正帮你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专业嘛,就像个引子,领你进门。至于进门以后怎么走,那可就全看你自己了。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名字吓住,也别被所谓的热门迷惑。问问自己,你到底想干啥?这比什么都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