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王炸'却不自知?聊聊大学生创业有哪些优势,你想象不到的资本
这感觉就像,一个口袋里揣着时光机的人,却在抱怨自己没钱买跑车。兄弟,你手里的东西,可比跑车值钱多了。
毕业多年,在格子间里被PPT和KPI磨平了棱角后,我才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大学那几年,简直是创业的“天堂服务器”,给你开了无数外挂,只是当时的我们,以为那是理所当然。

所以,咱们今天不谈那些“培养创新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空洞口号,就来聊点实在的,聊聊那些你毕业后,花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独属于大学生的创业优势。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优势:近乎为零的“破产成本”。
你品,你仔细品。
一个30岁的职场人,想创业。他得先辞职,断了收入来源。他背后是房贷、车贷,是嗷嗷待哺的孩子,是双方父母的养老。他失败了,就不是从100回到0,而是直接掉到-100。这一跤摔下去,可能就是伤筋动骨,再也爬不起来。
但你呢?一个大学生。
你的主业是学生,创业是“副业”。你的项目搞砸了,天会塌下来吗?不会。你最大的损失是什么?可能是一笔几千上万的启动金(很多时候还是从各种比赛里赢来的),几个月熬夜的肝,还有一点点面子。
然后呢?然后你拍拍屁股,回去上课,准备期末考试,继续当你的学生。你的宿舍床位还在,食堂两块钱的米饭管饱,你依然是那个享受着父母生活费的“孩子”。你摔得最狠的一跤,也不过是擦破点皮,甚至还能成为你日后吹牛的资本:“想当年,哥们儿我也搞过一个项目……”
这种“输得起”的底气,是上帝发给年轻人的限时体验卡。这让你敢于去尝试那些看似异想天开、成功率不高的想法。而真正的颠覆,往往就诞生于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冲撞之中。
其次,你坐拥一个“免费的超级孵化器”——你的大学。
别以为大学只是个上课的地方,它简直就是个资源宝库,而且大部分都对你免费开放。
缺办公场地?图书馆、自习室、空置的活动室,甚至宿舍阳台,随便你用,还附赠免费的空调和Wi-Fi。我见过有团队,愣是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把一个APP的雏形给敲了出来。
缺专业知识?去蹭课啊!去敲开教授办公室的门啊!你以为那些博导、教授只是教书的?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行业内的专家、顾问,甚至手握着大量的人脉和资源。你一个邮件、一次登门拜访,可能就能得到千金难买的指导。对他们来说,你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对你来说,他们是“行走的行业报告”和免费的“天使投资人”(智慧上的)。
缺人才?你身边全是人才!计算机系的、设计系的、市场营销的……你的同学、舍友,就是你最天然、最可靠的创始团队。你们彼此知根知底,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可以一起啃泡面、熬大夜,这种基于青春和友谊的信任,是任何KPI考核都换不来的。
缺第一批用户?整个校园就是你的试验田。开发一个校园社交APP?直接去宿舍楼下发传单。做一个外卖平台?先从服务自己这栋楼开始。用户反馈来得又快又直接,产品迭代的成本低到令人发指。这不就是所有互联网公司梦寐以求的“MVP”(最小可行性产品)测试模式吗?
还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优势:你的“认知特权”。
你可能觉得,我没经验,没阅历,这是劣势。错了。
在很多时候,所谓的“经验”,也是一种“偏见”和“束缚”。一个行业的老炮,可能会告诉你“这个行不通,我们十年前就试过了”。但他们没告诉你的是,十年后的市场环境、用户习惯、技术基础,已经完全变了。
而你,作为一张白纸,没有这些条条框框。你离最新的潮流最近,你就是潮流本身。你玩着最新的梗,用着最新的APP,你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就代表着未来市场的主流方向。你觉得“酷”、“好玩”、“方便”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下一个风口。
这种源于“无知”的洞察力,让你敢于去挑战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规则,用全新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多伟大的创新,都不是来自严密的逻辑推演,而是源于一个简单到甚至有点傻气的念头:“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呢?”
当然,还有那几乎无限的精力。你可以为了一个idea,连续通宵几天,靠着几罐咖啡和一腔热血硬扛。这种“血条超长”的状态,是毕业后每天被通勤和琐事消耗的我们,无比怀念的奢侈品。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在鼓吹所有大学生都应该休学去创业。那不现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我想说的是,在你拥有这张“限时体验卡”的时候,别只是用它来打游戏、刷剧。
去折腾吧。
去参加一个创业比赛,哪怕只是为了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去组建一个小团队,哪怕只是为了做一个没人用的小程序;去把你的一个想法,用最笨拙的方式付诸实践,哪怕最后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所获得的,远远不止是商业上的成功与否。你将学会如何与人协作,如何将一个想法落地,如何面对失败和压力,如何看清自己真正的能力和热情所在。
这本身,就是一场无比珍贵的“创业”。
多年以后,你也许会发现,大学时代那次看似幼稚的创业尝试,为你后来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一颗最意想不到,也最坚实的种子。而这,才是大学生创业,最无可替代的真正优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