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滤镜聊聊,当代大学生的困惑有哪些?一份来自学长的残酷生存指南
你可能刚刷完一个考研名师的“醒世恒言”,也可能是在社交媒体上看着同龄人光鲜亮丽的实习offer、旅行照片,心里那股无名火,“噌”地一下就上来了,随即又被巨大的空虚感浇灭。
是不是觉得,好像什么都抓不住?

别慌,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剧本。我作为一个刚从这个“新手村”趟出来没几年的过来人,想跟你聊聊,这四年,那些让我们辗转反侧、怀疑人生的困惑,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一、关于“学什么”和“干什么”的巨大裂谷
这大概是所有困惑的根源。我们像一颗颗被精确投递的弹珠,沿着高考划定的轨道,滚进了某个专业。可然后呢?
然后你发现,那个听起来高大上的金融学,每天让你头秃的是无穷无尽的报表和模型,跟你想象中纵横华尔街的精英生活,差了十万八千里。那个你以为充满诗和远方的汉语言文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啃那些佶屈聱牙的古代文献,未来的出路似乎除了考公考编,就是去当“新媒体小编”。
学的,不是真正热爱的。想做的,又不知道自己到底爱什么,能做什么。
这种巨大的悬浮感,太折磨人了。你就像一个漂在海上的孤舟,四面都是无尽的雾。大家都在说“你要卷啊”,“你要找准赛道啊”,可你的罗盘早就失灵了。你拼命地刷绩点,考各种证书,参加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比赛,只是因为别人都在这么做。你害怕掉队,害怕被那股无形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这种忙碌,不是充实,是一种被动的、恐慌性的填塞。你用行动上的“伪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真迷茫”。说白了,你怕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那个空洞的声音就会问你:你到底,想去哪儿?
二、人际关系的“重装系统”,处处是Bug
你以为大学是《老友记》,是卧谈会上天马行空的理想,是球场上汗水交织的兄弟情。
现实却是,你可能遇到了几个“点赞之交”。你们在同一个宿舍,上同一门课,甚至一起去食堂吃饭,但彼此的心门,隔着一层毛玻璃。朋友圈里互相评论“哇,好棒”,现实中可能连对方昨天为什么情绪低落都懒得问一句。
“人设”这个词,在大学里被玩得明明白白。每个人似乎都在努力扮演一个积极、上进、有趣的角色。于是,孤独成了常态。那种身处人群中,却感觉自己是个透明人的孤独,比一个人待着更让人窒息。
你开始怀念高中时那个可以肆无忌惮说傻话的同桌,怀念那种不用刻意维持的、纯粹的连接。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你第一次学着去分辨什么是“有效社交”,什么是“资源置换”,什么是“情绪价值”。这些冰冷的词汇,让你觉得累。
更要命的是,你开始面对更复杂的亲密关系。爱情,不再是传两张小纸条那么简单。它掺杂了未来的规划、家庭的背景,甚至是现实的考量。一场失恋,就足以让你对自我价值产生毁灭性的怀疑。你困惑,为什么那个曾经说非你不可的人,转眼就能奔赴下一场山海。
三、自我认知的“地震”,废墟上重建
这可能是最痛苦,也最宝贵的一部分。
进入大学,你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没有了父母24小时的监管,没有了班主任的耳提面命。你可以一觉睡到中午,也可以在图书馆待到闭馆。
但自由的代价是什么?是全权为自己负责。
你的钱够不够花?你的身体熬不熬得住?你做的每一个选择,无论是逃一节课,还是加入一个社团,后果都得自己承担。你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甚至不是一个多么特别的人。比你聪明、比你好看、比你努力、比你家境好的人,太多了。
那种从小建立起来的优越感,瞬间崩塌。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自我怀疑和容貌焦虑、身材焦虑、能力焦虑……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你做完一个PPT展示,脑子里会反复回放自己结巴的瞬间。
这种认知的地震,会把你震得七零八落。但别怕,这是重建的开始。你开始思考“我是谁”,不再是“父母眼中的我”或“老师眼中的我”。你开始探索自己的边界,尝试以前不敢做的事,也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这个过程,就像在黑暗的房间里,一点点摸索着墙壁,寻找电灯的开关。会碰壁,会摔倒,但每一次触摸,都让你对这个房间的轮廓更清晰一分。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被这些困惑包裹,感觉快要窒息。请记住,这太正常了。大学,本来就不是一个输出答案的地方,它是一个让你提出更多问题,然后自己去找答案的竞技场。
迷茫,不是堕落,而是思考的开始。困惑,不是缺陷,是成长的燃油。
别急着要一个标准答案,没有人有。去试,去错,去体验。去泡图书馆,不为绩点,只为一本书带来的瞬间震撼。去谈一场恋爱,哪怕最后会心碎,也要体验那种奋不顾身。去参加一个你完全不擅长的活动,看看出糗的自己到底有多可爱。
你现在的每一点拧巴、挣扎和痛苦,都是在为你未来的人生,锻造一副独一无二的、坚不可摧的铠甲。相信我,很多年后,你会感谢现在这个在深夜里,一边痛苦一边还在思考的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