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大学里有哪些社团?别急着交钱!学长用血泪史告诉你怎么选才不后悔
每年九月,大学校园里最壮观的景象是什么?不是新生报到的长龙,也不是开学典礼上校长那张万年不变的PPT。是“百团大战”。
那场面,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你,一个刚从高中题海里挣扎出来、对大学生活充满玫瑰色幻想的小萌新,就这样被裹挟在人潮里。左手一张动漫社的纳新传单,右手被轮滑社的学姐拉着扫码,耳朵里灌满了吉他社撕心裂肺的《晴天》……整个人是懵的,感觉自己像个皇帝在选妃,但每个“妃子”看起来都眉清目秀,都想纳入后宫。

打住。听学长一句劝,别急着掏那几十块的会费。社团这东西,选对了,是大学四年最闪亮的勋章;选错了,就是每个月催你开会、让你P图、最后只在通讯录里留下一个名字的“僵尸组织”。
那么,大学里到底有哪些社团?别听他们官方的分类,什么学术类、实践类、文体类,太干了。在我看来,就这么几种活生生的人间烟火。
第一种,是“官方正统军”,或者说,是你简历上最体面的一行字。学生会、团委、各类协会中心。进去的人,目标极其明确。要么是想锻炼能力,要么是想积累人脉,要么,就是想在保研、评优的时候加点分量。这里的日常,可能是写不完的策划案,改了八百遍的推送文,还有一场场需要你穿着正装、人模狗样出席的会议。你得学会看眼色,学会叫“主席”、“部长”,学会把“好的收到”变成一种肌肉记忆。累吗?巨累。但说实话,如果你未来想进体制内或者大公司,这里的确是个微缩版的“小社会”,能让你提前挨几顿毒打,总比出了校门再挨要好。
然后,是“文艺复古派”。这帮人,活得像诗。吉他社、摄影社、话剧社、舞蹈队、合唱团……他们的世界里,风花雪月是日常。你可能会在某个傍晚,看到他们在湖边弹着琴唱着歌,引来一堆人围观;也可能在深夜,看到他们在空无一人的排练厅里,为了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反复琢磨。加入他们,你收获的可能不是什么实际的技能证书,而是一种气质,一种情绪的出口。当你为了高数焦头烂额时,去舞蹈室跳一场酣畅淋漓的舞,或者在暗房里亲手冲洗出一张照片,那种成就感和释放感,是任何绩点都无法替代的。不过,想混进这个圈子,要么你有点天赋,要么你得有大把的时间和热情去“死磕”。
第三种,我称之为“硬核技术流”。什么机器人协会、ACM集训队、模拟联合国、辩论队。这些人,个个都是大神。你以为他们在玩?不,他们在另一个维度“卷”。当你在刷剧的时候,他们可能在实验室焊电路板焊到半夜;当你和对象谈情说爱时,他们可能正为了一个辩题唇枪舌战、查阅几万字的资料。加入这种社团,门槛高,压力大,但收获也极其硬核。你不仅能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还能结识一群智商超群、逻辑清晰的伙伴。那种一起熬夜打比赛、最后拿下奖项的革命友谊,真的,能吹一辈子。
当然,还有“上天入地探险家”。户外运动、登山、骑行、攀岩。他们的朋友圈,永远在路上。不是在征服某座不知名的野山,就是在骑行几百公里的川藏线。他们的皮肤是黝黑的,眼神是发光的,聊起天来全是各种户外装备的黑话。这种社团,玩的就是心跳和体力。它能把你从宿舍的床上彻底解放出来,让你用双脚去丈量世界,用汗水去感受生命。当然,前提是,你的钱包和你的身体,得有一个足够强大。
最后,还有一类最温暖的,叫“同好抱团取暖圈”。比如汉服社、各种桌游社、电影鉴赏社、动物保护协会等等。这些社团可能没那么光鲜亮丽,活动也可能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看个电影,玩个游戏,或者在周末去流浪动物基地做做义工。但在这里,你能找到最纯粹的快乐和归属感。因为喜欢同一个“纸片人”,因为心疼一只流浪猫,你们聚到了一起。没有KPI,没有上下级,只有最简单的“我懂你”。这种链接,有时候比什么都珍贵。
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选?
我的血泪教训是:别看宣传,看“疗效”。别听学长学姐画的饼有多大,去参加他们的迎新活动,一次,两次。去感受那个氛围。那里的人,跟你说话时是真诚的,还是只把你当成一个需要完成的“纳新指标”?他们的活动,是真正在做事,还是只为了拍几张照片发推送?
我大一那年,脑子一热进了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商业实践社团。结果呢?一学期下来,除了交了会费,就是被拉去做各种廉价劳动力,帮他们搬桌子、发传单。真正的核心活动,根本轮不到我们这些新人。后来我果断退了,跑去一个快要倒闭的口琴社。社里就七八个人,每周在操场角落里吹吹琴,聊聊天,有时候还一起凑钱吃顿烧烤。那段日子,没什么“成长”,没什么“收获”,但就是开心,特别开心。
所以,大学社团到底是什么?它不是你的任务,不是你的负担。它应该是你平淡学习生活里的一束光,一个让你暂时忘记绩点和论文,能喘口气的地方。它让你认识一群和你“臭味相投”的灵魂,让你在四年之后回想起来,除了图书馆和教室,还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带着笑声和汗水的记忆碎片。
去选那个让你眼睛发光的,而不是那个让你简历发光的。真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