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瞎找了!青岛市北有哪些大学?答案可能让你意外,但咱聊点实在的
每次有人,尤其是那些准备来青岛上学或者刚来这边工作的朋友,一脸期待地问我:“哎,青岛市北区有哪些大学啊?”
我这心里啊,都得先咯噔一下。

真的,不是我卖关子,而是这个问题,它的答案既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完,又复杂到能扯出一大篇青岛城市发展的变迁史。
如果你想要一个快餐式的、干巴巴的答案,那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正儿八经的、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那种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市北区的,扛把子,或者说,几乎是唯一的存在——就是青岛理工大学。
对,你没听错。在市北这个青岛曾经的工业心脏、如今繁华的老城核心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主要就是它了。特别是它的四方校区,简直就是市北区高等教育的一块活化石,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
但故事要是就这么结束了,那也太没劲了,不是吗?这背后的门道,才真正有意思,也更能帮你理解青岛这座城。
理工大:市井烟火里长出来的“硬核”学府
咱们先聊聊这位“独苗”——青岛理工大学。
你可别因为它身处老城,就觉得它老旧。恰恰相反,我觉得理工大的魅力,就在于它那份与生俱来的“入世感”。它不像那些坐落在远郊、自成一国的新校区,被高墙和绿化带隔绝成一个象牙塔。不,理工大是直接“长”在市北区的生活里。
它的校门外,可能就是人声鼎沸的抚顺路批发市场,拐个弯就是飘着浓浓烤肉香气的小馆子,再走几步,就是承载着几代青岛人记忆的老居民楼。在这里上学的学生,大概是全青岛最接地气的大学生了。他们不用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进城”,他们本身就在“城”里。下课了,骑个共享单车就能去台东逛夜市,周末了,坐几站地铁就能到五四广场看灯光秀。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特别生动。你感受到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脉搏。理工大本身,特别是土木工程、建筑这些王牌专业,就像它所在的这片老工业区一样,带着一种朴实、硬核的气质。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子务实肯干的劲儿,这大概就是环境的浸染吧。
一个美丽的误会:为什么感觉市北“应该”有很多大学?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市北区大学应该不少?
我猜,一方面是因为市北区地理位置太核心了。作为青岛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南区的老城风韵和东部新区的现代繁华,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按理说,文化教育资源也该是顶配。
另一方面,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学,名字里都带“青岛”,比如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不熟悉的人很容易就想当然地把它们“安”在市中心。但实际上呢?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美丽误会”。
青岛大学的主校区,那个美得跟公园一样的浮山校区,其实坐落在市南区和崂山区的交界处,行政上更多人会把它归到东部。而中国海洋大学,它的鱼山校区虽然离市北不远,但妥妥地属于市南区,是老青岛红瓦绿树的经典一部分;它的崂山校区,那就更远了,在风景秀丽的崂山脚下。
所以你看,青岛的高等教育版图,其实很有意思。它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有着明显的聚集效应。
大学都去哪儿了?答案是:向东,一路向东
这就引出了更深层次的话题:青岛的大学城到底在哪?
答案是崂山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青岛的城市发展战略就是“东进”,大量的优质资源,包括高等教育,都开始向东部迁移和集中。于是,在崂山区的松岭路沿线,形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大学走廊”。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青岛大学浮山校区、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这些高校的新校区,一个个拔地而起。那里地势开阔,环境优美,远离市区的喧嚣,确实更适合做学问。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城就这么形成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市北区这样的老城区,在大学数量上显得有些“落寞”。不是它不重要,而是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了不同区域不同的功能。市北区承担了更多的居住、商业和交通枢纽的功能,它的土地寸土寸金,很难再有空间去容纳一个占地几千亩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所以,在市北的理工大,更像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青岛的工业时代,也坚守在了这座城市最富生活气息的心脏地带。在理工大读书,和在崂山大学城读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风格不同。一个是浸入式的城市生活,一个是沉浸式的校园生活。一个充满烟火气,一个满是书卷气。
当然,如果把“大学”的概念放宽一点,市北区还有一些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或者一些大学的成人教育分部,比如青-岛广播电视大学(现在的青岛开放大学)等等。但如果你问的是那些高考招生目录上最主要的全日制本科院校,那么,青岛理工大学,就是你在市北区能找到的最响亮的名字。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起“青岛市北有哪些大学”,你可以先告诉他青岛理工大学这个明确的答案,然后,再把这个关于城市变迁、关于两种大学生活方式的故事讲给他听。
这可比一个冷冰冰的名单,有意思多了,不是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