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大学是985和211

学哥帮 选学校评论阅读模式

还在头疼哪些大学是985和211?这份超全解读与肺腑之言,看懂了少走十年弯路!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空气里都飘着一股子紧张又混杂着期望的味道。我总能想起当年,班主任在讲台上唾沫横飞,一遍遍地强调:“同学们,努努力,冲一把,够上一个985、211,你们的人生就不一样了!”

“985工程”、“211工程”。这两个词,对经历过中国式教育的人来说,简直是刻在DNA里的烙印。沉甸甸的,带着点金光,又压得人喘不过气。直到今天,还有无数的学弟学妹和家长们,在搜索引擎里敲下那句经典的问题:哪些大学是985和211?

哪些大学是985和211

今天,我不想给你一份冷冰冰的名单,然后说一句“加油”。我想跟你聊聊,这串数字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

首先,咱们得把基本概念捋清楚,别搞混了。

“211工程”,启动得早一些,是国家为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大概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家队”的入场券。能进211的,底子都相当不错,是全国高校里的优等生。全国总共110多所,分布在各个省份,算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而“985工程”,那是“国家队”里的“尖子班”。1998年5月提出的,目标是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说白了,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全国拢共就39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你闭着眼睛念叨的那些,清华、北大、复旦、上交、浙大、南大……基本都在这个圈子里。

所以,有个很简单的逻辑:所有的985大学,必然是211大学。但211大学,不一定是985。这就好比,国家篮球队的队员,肯定都是省级队的顶尖选手;但省级队的佼佼者,不一定都能入选国家队。懂了吧?

那么,具体有哪些呢?

我跟你讲,全部列出来能占半篇文章,枯燥得很。咱们捡重点的说,让你心里有个谱。

顶流中的顶流,就是所谓的C9联盟(九校联盟),这基本是中国高校的金字塔尖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九所,基本就是神仙打架的地方,能考进去的,都不是一般人。

除了C9,其他30所985也都是各自领域的王者。比如:文理见长的: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工科强悍的: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有像国防科技大学这种自带神秘光环的,以及在特定领域独占鳌头的,比如中央民族大学。

至于211大学,那就更多了。除了上面提到的39所985,还有像北京邮电大学(通信界黄埔军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圈的宠儿)、中央财经大学(“两财一贸”之一)、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经法学界的大佬们),还有各种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在地方上极具影响力的省属211,比如郑州大学、苏州大学等等。

不过,这里必须插一句非常重要的时效性更新:现在官方的提法,已经变成了“双一流”建设,也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可以看作是“985/211”的升级版和动态调整版。有些曾经不是211的学校,凭借其王牌学科也进入了“双一流”建设名单,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所以,你在看学校的时候,除了看老牌的985/211标签,也要关注一下这个学校有没有入选“双一流”,特别是它的哪些学科是“一流学科”,这可能对你未来的专业发展更具参考价值。

但是,现实是,尽管“双一流”是新趋势,但在就业市场,尤其是在很多大公司的HR筛选简历时,“985/211”这个老标签,依然像个钢印一样,简单、粗暴、有效。这很残酷,但就是事实。

这标签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真有那么神吗?

老实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的。它意味着更好的资源、更牛的老师、更优秀的同学、更广阔的平台。我至今记得,我大学的图书馆,那种浩瀚如烟海的藏书和彻夜不熄的灯火,还有身边那些为了一个课题能跟你辩论到天亮的同学,那种氛围,真的会推着你往前跑,让你不敢懈怠。它更像一张金光闪闪的入场券,让你在求职的初期,能被更多人看见。

可它也不是万能的。

我见过太多顶着985光环,却在大学里浑浑噩噩四年,最后毕业即失业的例子。也见过很多来自普通“双非”(非985非211)院校的同学,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考研、实习、做项目,最后拿到比我们这些“名校生”还要亮眼的offer。

所以,我想对还在为“哪些大学是985和211”而焦虑的你说:

把这份名单当作一个目标,一个激励你奋力向前的灯塔,这没问题。但千万别把它当作人生的全部。高考,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选大学,除了这个标签,你更应该看看:你想去的城市。那座城市的烟火气、发展机会、生活节奏,将塑造你四年的青春,甚至影响你一生的轨迹。你真正热爱的专业。别为了一个学校的名字,去读一个你毫无兴趣、痛不欲生的专业。那种内耗,会让你怀疑人生。学校的氛围和文化。是开放包容,还是严谨刻板?去看看学校的论坛,看看在读学生的分享,那比冷冰冰的排名更真实。

说到底,学校的标签只是给你一个起点,但你人生的高度,最终是由你自己定义的。是在凌晨三点的图书馆里啃着晦涩的理论,是在社团活动中挥洒汗水,还是在一次次实习中摸爬滚打,这些经历,远比毕业证上那个烫金的校名,更能定义你是谁。

别让“985/211”的枷锁困住你,也别因为没能踏入这个门槛而否定自己。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找到自己的节奏,看清自己的方向,然后,去跑,去闯,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星辰大海。

学哥帮
  • 本内容来自网友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点这里联系)删除。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xuegebang.com/2067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