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包括专业?聊聊吧,这门课,比你想的更硬核,也更浪漫
每次过年回家,当三姑六婆们听说我大学念的是经济学,那眼神,嚯,立马就不一样了。仿佛我脑门上就刻着“未来股神”、“理财专家”这几个烫金大字,下一秒就要从口袋里掏出必涨的股票代码。
“哎呀,学经济好啊,以后会挣大钱!快帮我看看,这支基金还能不能投?”

我通常只能尴尬地笑笑,然后开始我那套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说辞:“阿姨,其实吧,经济学……它……它不太教这个。”
真的,朋友们。如果你对经济学的印象还停留在“炒股、赚钱、当行长”的层面,那我得告诉你,你可能误会了这门学科,误会得还挺深的。当年,我也曾是那个揣着“财富密码”幻想踏入经济学大门的天真少年,结果第一堂微观经济学,就被一堆稀奇古怪的曲线和数学公式拍晕在沙滩上。那一刻我才明白,经济学,它首先是一门“科学”,一门研究人类选择行为的社会科学。它试图解释的,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
它不是炼金术,更像是屠龙之术。你学了一身屠龙的本领,但世上哪有那么多龙给你屠?
那么,回到那个最经典的问题,经济学包括专业方向到底有哪些?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列表能说清的。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在一个庞大的思想王国里,选择你要加入的那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语言和信仰。
最显赫,也是最被外人熟知的部落,当然是金融学(Financial Economics)。他们是“华尔街之狼”的预备役,嘴里全是模型、期权、资产定价。他们的世界由数字和风险构成,每天都在跟不确定性共舞。你以为他们光鲜亮丽,出入高档写字楼?没错,但你也得看到他们背后,是如山的数理推导,是比砖头还厚的CFA教材,是计量经济学软件里跑出来的、让人掉光头发的一行行代码和回归结果。想走这条路?先问问你的数学和肝还好吗。
然后,有一群人,他们不那么关心个体的公司或股票,他们抬头仰望星空,关心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这就是国际经济学与贸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部落。他们的日常,是看懂全球供应链的脆弱与坚韧,是分析一场贸易战如何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你餐桌上的牛油果价格,是理解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他们看的不是K线图,是世界地图。这几年,全球化风云变幻,这个部落的人,怕是内心戏最足的一群人。
还有一个部落,是我个人觉得最带有人文主义光环的——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这个部落里的人,常常被误解为“理想主义者”。他们关心的是贫困、教育、医疗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他们不是坐在空调房里空谈,而是真的会跑到非洲的村庄、亚洲的田野,去做随机对照实验(RCT),去验证一个小小的干预——比如发一本免费教材、提供一顿营养午餐——到底能不能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他们的工作,充满了无力感,也充满了微小但真实的希望。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同理心,是一条艰苦但高尚的路。
当然,近些年还崛起了一个新贵部落,酷得不行,那就是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他们像是经济学派到心理学界的“卧底”。传统经济学总假设人是“理性”的,但这个部落的人偏要说:“不,人是非理性的,是充满偏见和情感的笨蛋!”他们研究你为什么会在双十一囤一堆没用的东西,为什么宁愿花钱办健身卡也不去锻炼。他们把心理学的洞察融入经济模型,让这门学科变得有血有肉,也让商家找到了更多让你心甘情愿掏钱的“套路”。这绝对是经济学里最时髦、最有趣的分支之一。
还有很多,比如研究你我工资和就业的劳动经济学(Labor Economics),研究城市如何规划发展的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用数学和统计工具给所有理论提供“弹药”的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后者简直是所有经济学学生的噩梦和试金石,过不了这关,你基本就算白学了。
你看,经济学包括专业,它根本不是一个单调的领域。它是一个庞大的、内部甚至会互相“打架”的生态系统。
所以,学完经济学,我得到了什么?
我没能预测下一次股市的涨跌,但我开始理解“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如何贯穿我人生的每一个选择——我选择在这里写下这篇文章,就放弃了去看一场电影的时间。我没能一夜暴富,但我学会了用“边际效用”去分析,为什么第二杯半价的奶茶对我总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我开始理解,宏观政策的每一次微调,背后是无数家庭和企业的悲欢离合。
经济学没有给我“财富密码”,但它给了我一副能看穿世事表象的X光眼镜。它让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悄然引导着资源的流动;也让我看到,这只手并非万能,市场会失灵,偏见会存在,世界远比模型复杂。
这或许就是经济学的本质。它不承诺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但它能教会你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它冷静、克制,甚至有些残酷,但它的终极关怀,始终是“人”——那些在稀缺资源和无限欲望之间,不断做出选择的,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这,可能比挣大钱,要浪漫得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