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纠结《博士那个专业好毕业》?听一个老博士的掏心窝子话
哎呀,这个问题,《博士那个专业好毕业》?说实话,每次看到这句,心里都咯噔一下,感觉一股酸涩味儿往上涌。太懂了!这背后藏着多少读博前的忐忑、读博中的煎熬,还有对未来的不确定啊。想当年,我也跟无头苍蝇似的到处打听,哪个导师好说话,哪个方向出成果快,哪个学校“放水”多一点点。现在回过头看,那些天真劲儿啊,真是又心疼又好笑。
如果你是冲着“好毕业”来的,那我得先给你泼盆冷水:哪有天上掉下来的好毕业?博士,可不是硕士那样按部就班修够学分、做个中规中矩的论文就能蒙混过关的。博士看的是创新,是你在人类知识的边界上能不能往前哪怕挪动一丁点儿。这一点,跟专业关系真没你想的那么大。

别再盯着那些所谓的“好毕业”专业排行榜了,那玩意儿好多时候就是瞎忽悠人。真要掰扯,我觉得影响你能不能顺利拿到那个红本本的,主要有几座大山,而且每一座都挺难翻的:
第一座山,也是最高的山:你的导师。没错,导师!不是专业!一个愿意花时间指导你、懂得放手让你探索又能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的导师,简直是你的再生父母。反过来,要是摊上个“放羊式”导师,一年见不着几次面,或者是个“神仙导师”,想法天马行空,一会儿让你做这个,一会儿让你做那个,课题跟着他的灵感走,那你的毕业之路,大概率会九曲十八弯。还有那种控制欲爆棚的,或者人品不太行的,那更是深渊。说真的,选导师比选专业重要一百倍!我见过同一个专业,不同导师手底下的学生,毕业进度和状态那真是天壤之别。有人三年半就搞定了,有人七八年还没影儿。你告诉我,这是专业的问题吗?
第二座山:你的课题。课题有没有“活路”?这个太关键了。有些课题听着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实验条件不具备,数据死活出不来,或者做到一半发现前面有人做过了,又得推倒重来。有些课题呢,虽然没那么炫酷,但脚踏实地,目标明确,有现有基础可以沿着做。选课题,有时候真得看点运气,更得看你和导师的眼光。要是导师给你个一眼望不到头的坑,你跳不跳?跳了可能毕不了业,不跳可能连博士都没得读。那种进退两难的滋味,没经历过的人真不懂。
第三座山:你自己!这是最残酷,也是最现实的一座山。你有没有科研天赋?你能不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你自律吗?你抗压吗?读博是个特别考验人性的过程。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怀疑人生。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论文被拒是家常便饭,被导师质疑是家常便饭。你能否在无数次的打击中爬起来,拍拍土,继续往前走?你能不能耐得住寂寞,一天十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看文献、写代码、分析数据?很多时候,不是专业难,是你这个人,适不适合走科研这条路。别以为换个“好毕业”的专业就能解决问题,如果你的内在动力不足,抗压能力差,到哪个专业都一样煎熬。
当然,你非要我说说专业特点,那也行。笼统地说哈,有些实验性强的工科、理科,毕业可能卡在具体的实验结果上,数据不好看就是不好看,造假风险又大。但如果实验顺利,可能出成果会比较快,发论文相对容易。有些理论性强的学科,可能卡在理论推导、模型构建上,一旦卡住,可能很久都没有进展。文科社科类的,毕业可能卡在论文的深度、广度、理论创新上,文献量巨大,田野调查可能受限,而且评价标准有时比较主观。但这都只是“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困难类型,不是哪个专业就一定比哪个专业难毕业。
举个例子,生物专业听着挺“热门”,但实验周期长、重复性差的问题让多少人头秃?计算机呢,方向多,看似容易出文章,但竞争超级激烈,想做出点真正有创新的东西,不拼命也难。人文学科,比如历史、哲学,可能不像理工科那样有明确的数据或实验结果,但他们对思想深度、逻辑严谨、文献功底的要求极高,想写出一篇能通过盲审的博士论文,那也是字字珠玑、如履薄冰。
所以你看,来来回回,最终都落到了人、落到了事儿上,而不是那个冷冰冰的专业名称。
如果你真的想提高博士毕业的几率,别光盯着专业了。花大力气去了解导师的口碑,去和他的在读或已毕业学生聊聊,听听他们的真实体验。评估一下你感兴趣的方向,看看它的研究现状、未来前景、实验条件是否成熟。更重要的,是审视一下你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个领域,有没有做好吃苦、受挫的准备。
选对专业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找到一个对的引路人(导师),一个能让你施展拳脚的舞台(课题),再加上你自身的努力和韧性,这才是在博士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走下去,并且最终拿到那个梦寐以求的学位的关键。
所以,别再问《博士那个专业好毕业》了,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去问问自己,问问那个领域的人,去感受,去判断。祝你好运,也希望你在追求那个学位的路上,能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意义。毕竟,这几年的光阴,不该只是为了一个“毕业”而熬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