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问大学读什么专业了,先读懂你自己——一个普通人的迷茫与觉醒实录
高考分数砸下来的那一刻,就像被从一个高速运转的跑步机上猛地拽了下来,眼前突然就空了。前十八年,目标就那么一个——高考,考个好大学。然后呢?没人教过我。手里攥着那本厚厚的志愿填报指南,感觉像拿着本火星语天书,上面的专业名字密密麻麻,每个都顶着光环,或者说,顶着大人世界的各种期待和揣测。什么“热门专业”、“好就业”、“钱景广阔”、“稳定体面”……这些词儿像咒语一样在耳边盘旋。于是啊,你盯着它,你问老师,问家长,问七大姑八大姨,问隔壁家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跑去知乎豆瓣看陌生人的经验帖,翻来覆去就那么一个问题:我大学,到底该读个什么专业?
说真的,我太懂那种感觉了。那种站在人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岔路口,却发现自己手里连张像样的地图都没有的恐慌。那时候,我也是啊,听别人说金融好,就去了解金融;听别人说计算机是未来,又去琢磨计算机;这边说师范稳定,那边说医学救死扶伤高尚……我的脑子就像个漏斗,啥信息都往里灌,结果灌满了,却更漏了,一点儿方向感都没有,只剩下沉甸甸的焦虑。

我当时,老实说,就是随大流,加了点儿自己那点儿模糊得不能再模糊的“喜欢”,最后报了个当年听着还不错的、我分数也够得着的专业。现在回头看,真是带着点儿盲目的冲动,带着点儿被迫的妥协,更多的,是完全没搞清楚自己是谁,要什么。结果呢?大学四年,不能说完全没收获,但那种“拧巴”劲儿,从大一开始就如影随形。学着学着就觉得,这玩意儿真是我想要的吗?毕业找工作,更是发现,原来我学的这点儿皮毛,在真正干活儿的人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走了不少弯路,踩了不少坑,才慢慢、慢慢地悟出点儿门道。
所以啊,如果你现在也盯着那志愿填报指南发愁,也到处问“大学读什么专业”,我真心想劝你一句,或者说,别忙着往外看,先往里瞧瞧。那个问题,根本就不是“外面哪个专业最牛X”,而是“我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适合干什么样的事儿?”
你想想,大学专业,它首先是四年,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四年,你怎么过?是天天学着自己完全没兴趣,只为了混个文凭好找个“体面”工作?还是能沉浸其中,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咬牙啃下去,因为你打心底儿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挺值得?别小看这个“有意思”或者“不拧巴”,它能决定你大学四年是“熬”过去,还是真正“活”过来。
再说了,所谓的专业,它真不是你的“命”。它是你的一个起点,一个方向,一个学习的平台。你学A专业,毕业去干了B行业C岗位,这太正常了。现在这世界变化这么快,知识迭代这么迅速,大学里学的具体技术,没几年可能就过时了。真正关键的是什么?是你通过大学四年,练就的那些“基本功”和“软实力”啊!比如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人沟通协作的能力,甚至是你面对挫折,从头再来的那股韧劲儿。这些玩意儿,很多时候,比你成绩单上那一串专业课分数重要得多。
所以,别光盯着专业名字的光环。去琢磨琢磨:
- 你真实的好奇心在哪? 是对着天文物理两眼放光?还是对历史人文的钩沉探微欲罢不能?是喜欢鼓捣代码看它实现功能时的成就感?还是看到漂亮的建筑、服装、设计就走不动道?这个好奇心,是你能坚持下去的燃料。别告诉我你对啥都没兴趣,那只能说明你还没真正去探索。
- 你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怎样的? 你是喜欢逻辑推理,一步步推导出结果?还是喜欢天马行空,用创意和直觉去碰撞?你是喜欢跟具体的事物打交道,刨根问底儿?还是喜欢跟人打交道,解决他们的烦恼?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工作,需要的是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
- 你是个什么脾气禀性的人? 你是能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甚至有点“社恐”也没关系?还是必须在热闹、互动性强的环境里才能发挥最好?你是追求稳定,讨厌变化?还是喜欢挑战,越有不确定性越兴奋?别小看性格这玩意儿,它决定了你能不能在一个行业、一个岗位里待得舒坦,待得长久。
- 你想象中“工作”的样子是什么? 别停留在专业名字。学金融,你以为就是看K线图?可能是写报告,跑客户,做分析。学计算机,你以为就是对着黑底白字的命令行?可能是做产品设计,项目管理,沟通协调。你得去了解一个行业、一个职业真实的日常是什么样的。需要长时间对着电脑?需要大量出差?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需要极强的抗压能力?这些,真的适合你吗?
听爸妈的建议没毛病,他们的经验是你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爱更是无价。但最终做决定的那个,必须是你自己。他们的时代背景、知识结构、甚至人生价值观,都跟你不一样。他们眼中最好的路,也许是你走起来最别扭的路。你可以听,可以参考,但请一定结合你自己的情况去掂量。
至于“热门”?想想当年一窝蜂学的生物工程、国际贸易,现在呢?风水轮流转,谁知道四年后、十年后,哪个又是“真香”?而且,就算一个专业是热门,你真的适合在那里竞争吗?你有没有想过,与其在红海里拼杀,不如去某个小众但你真心喜欢、又能做得不错的地方,做一个独特的存在?
说一千道一万,大学选专业,别把它看成是给你的未来下个定义。它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尝试。如果选了后来发现没那么喜欢,别慌,大学里有很多机会去调整,去探索辅修、双学位、交换项目,参加社团,实习,或者 просто 自己去学。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你需要的是适应变化的能力,而不是一个“铁饭碗”的专业名。
所以,坐下来,安静地问问自己。别被外界的声音绑架,别被所谓“正确”的道路迷惑。你喜欢什么?你擅长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哪怕答案现在还很模糊,这个思考过程本身,就比盯着那些冰冷的专业代码强一百倍。
勇敢点,去选择那个能让你感到好奇、愿意投入、并且能发挥你特长的地方。即使它不是最“热门”的,即使它听起来没那么“高大上”,只要它是你经过认真思考,为自己做出的选择,那条路,你走起来才会更有劲儿,更有奔头。大学四年,是发现自己、塑造自己的四年,专业只是工具,是你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个窗口。别让工具定义了你。
你的人生,你说了算。先读懂自己,再去选你的路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