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干一行爱一行,可我总觉得,更扎心、更实在的说法是:先要找到你真正能干、并且能干好的那一行,然后才能谈得上爱。甚至,有时候,“爱”是干好了、干出点名堂后自然滋生的一种复杂情绪, смесь着成就感、投入、甚至是戒不掉的习惯。这,大概就是从事专业专长的底色吧。
瞧瞧周围,多少人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换了再换,折腾来折腾去,不是说他们不努力,也不是说他们不聪明,往往就是缺了那一层窗户纸:没摸清自己骨子里到底擅长什么。或者说,没找到那个能让自己的才能像野草一样疯长、而不是像温室花朵一样蔫搭搭枯萎的场域。

想想我那哥们老张,大学里学的金融,毕业去了银行,规规矩矩,朝九晚五。日子过得去,可你瞧他那副样子,每天像被抽了魂儿似的,眼皮子耷拉着,笑也笑得勉强。可一到周末,他钻进自家那堆得像垃圾场一样的模型堆里,嘿!眼睛就亮了!手指头摆弄着那些小零件,神采飞扬,能跟你滔滔不绝讲什么比例啊、涂装啊、历史背景啊,跟换了个人似的。他在这方面简直就是个行走的百科全书。后来,银行效益不好,他索性辞职了,起初家人朋友都劝,说铁饭碗呢。可他铁了心,用攒的钱开了个小小的模型工作室,一开始当然难,吃了不少苦,可慢慢的,凭着那股子钻劲儿和真本事,名声出去了。现在呢,日子比以前滋润多了,关键是,每天都是活的。这就是找对了专业专长的力量,它能把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别把“专业专长”想得太高大上,好像非得是什么屠龙之术,或者惊天伟业。它可能就是你比别人多一点点敏感、多一点点耐心、多一点点执拗。比如有人天生对数字敏感,看报表跟看故事一样;有人就是能跟人打交道,三言两语把生人聊成熟人;有人动手能力强,修修补补、鼓捣发明,乐在其中。这些,都可能是你的潜在专长。
发现和深耕自己的专长,就像挖一口井。一开始可能只有涓涓细流,甚至什么都看不见,全是泥土瓦砾。你需要耐心地一点点挖,一点点清理。这个过程是枯燥的,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不是说你觉得对某个领域有点兴趣,随手翻两本书,就成了专长了。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儿?真正的专长,是你在那个领域里摔打、摸索、失败、再爬起来、反复练习,直到形成一种肌肉记忆,一种直觉反应,一种别人看来毫不费力,只有你自己知道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的炉火纯青。
我认识一位老木匠,一辈子跟木头打交道。他雕的佛像、做的家具,那真是鬼斧神工。你跟他聊天,他不说那些大道理,就跟你讲不同木头的纹理、脾气,讲怎么用刨子才能削出像丝绸一样的表面,讲眼神怎么刻才能刻出慈悲或者威严。他摸着一块老木料,就像在抚摸自己孩子的脸。他对木头的理解、那种深入骨髓的熟悉,已经不是简单的技艺,而是一种灵魂的契合。这,才是真正的专业专长。它不是一张证书,不是一个头衔,而是融进你骨血里的本事。
而且,专长这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在变,知识在更新,你的专长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持续学习和迭代。就像那位木匠,现在也开始研究怎么用现代工具,怎么设计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家具。他没有抱着老一套不放,而是在自己的根基上,不断嫁接新的枝丫。这才让他的手艺有了新的生命力。那些固步自封的,哪怕曾经技艺再高,也难免被时代抛弃。
别害怕你的专长看起来“不赚钱”或者“没前途”。很多时候,“没前途”是因为从事的人水平太低,或者根本没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当你的专长真正达到顶尖水平的时候,你会发现机会自然而然就会来。你是那个领域里的稀缺资源,是别人无可替代的存在。那时候,所谓的“前途”和“钱”,反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选择并深耕你的专业专长,是一条看似窄小,实则通往无限可能的路。它需要勇气放弃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你不擅长的选项;需要毅力去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挫败;需要智慧去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天赋所在,什么是虚假的兴趣泡沫。
这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许多诱惑和干扰,会有无数声音告诉你“你应该做这个”、“那个更容易赚钱”。但最终,能够让你站稳脚跟、让你内心踏实的,是你手上那份沉甸甸的本事,是你对某个领域深入骨髓的理解和热爱。
所以,别再瞎晃悠了。静下来,问问自己,到底什么事情能让你在投入时间时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什么事情让你愿意反复练习,哪怕出错也不气馁?什么事情是你能比大多数人做得更好的?找到那个点,然后,像老黄牛一样,一头扎进去,深耕它,打磨它,让它成为你在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也成为你最坚实的铠甲。这份专注和深耕,最终会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你。别忘了,世界从来奖励的,都不是那些什么都会一点点的人,而是那些在某个领域里,真正做到了极致的人。找到你的那片沃土,然后,拼命生长。这就是从事专业专长的全部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