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学哥帮 选专业评论阅读模式

可你知道吗,这“体检”过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纯粹。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它更像一场大考,一场全民——至少是教育圈内——参与的分数游戏。从学校到学院,从领导到普通老师,大家为了那个排名,为了挤进那个光鲜亮丽的A档、A+档,真是拼了。拼什么?拼各种指标,拼谁家的材料准备得更漂亮,拼谁能更好地“阐释”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让它们完美契合那个复杂的评估体系评价标准

你见过那种场景吗?评估前夕,整个学院都进入临战状态。办公室的灯亮到深夜,老师们被各种表格、汇报材料淹没。以前可能更关注怎么把课讲好,怎么带着学生做点儿真刀真枪的项目,现在呢?得花大量精力去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去琢磨怎么把现有的成果“对号入座”,怎么把一些日常的、零散的工作“体系化”、“文件化”,以证明咱们在某个指标上做得有多“优秀”。比如实践能力培养这一项,怎么量化?看实习单位的层次?看实习报告的数量和质量?看学生参与的横向课题?为了数据好看,一些操作就走形了。学生的实习经历,可能本来没那么“高大上”,报告一写,加上老师的“指导”和“包装”,就变得跟参与了国家重点项目似的。这算不算水平?算不算人才培养真实水平?我心里是打问号的。

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还有那个创新能力。你说专业学位,很多时候更强调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当然重要,但和学术型研究的创新不是一回事。它可能是一个新工艺,一个优化方案,一个跨领域的整合应用。但评估体系里,创新往往更容易和专利、和论文(即便强调应用性论文)挂钩。于是,一些老师和学生就被引导着去“憋”专利,去“凑”论文,哪怕这些东西离真正的工程应用、离产业的实际需求还有十万八千里。这不就有点儿本末倒置了吗?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结果只是生产了一堆符合评估标准的“产品”,而不是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并不是说这个评估一无是处。它至少逼着大家去梳理自己的项目,去思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原来“放羊”的项目开始关注培养质量,开始尝试和行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好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引导资源流向那些真正有质量、有特色的项目,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的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但问题在于,那个“引导”的方式,是不是最有效率、最能触及本质的?当所有的努力都围绕着那个排名、围绕着那套复杂的评价标准转的时候,它会不会反而限制了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会不会让那些真正踏踏实实做专业人才培养,但在“数据”上不那么抢眼的项目吃亏?

你想想,一个项目,可能和地方上的中小企业合作得很紧密,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学生在这些企业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后也很受欢迎。但这些“接地气”的成果,在评估体系里可能很难转化成漂亮的指标。而另一个项目,可能发了几篇光鲜的应用性论文,申请了几个“高大上”但转化率不高的专利,在评估中反而可能得分更高。这种割裂,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所以,每当我看到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的结果发布,新闻里都是“我校XX专业学位点获评A+”之类的消息,心里总有点五味杂陈。高兴?当然有,毕竟自己学校好,脸上有光。但更多的是思考:这背后付出了什么?这些光鲜的数字,是不是真的代表了我们的学生拥有了真本事,毕业后能独当一面,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个复杂的评估体系,究竟是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在无意中制造了一场以“评”代“建”的内卷?

未来这个评估会怎么走?我希望能看到它更成熟、更科学。希望能更多地听取行业的声音,听听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他们怎么评价一个毕业生的水平。希望能找到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而不是过度依赖那些容易被包装美化的间接指标。让那个指挥棒,真正指向人才培养核心,指向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根本目的。这或许很难,但这是方向,不是吗?

学哥帮
  • 本内容来自网友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点这里联系)删除。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xuegebang.com/187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