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都有专业

学哥帮 选专业评论阅读模式

我记得刚进大学那会儿,专业俩字儿就像个标签,啪叽一下贴在你脑门儿上。我是中文系的,哦,你是计算机的,他呢,学建筑的。好像瞬间,你的人生轨道就被圈定了一块儿地儿。那时候真觉得挺新鲜,也有点儿被动。报志愿那会儿,哪儿懂那么多啊?不就是看个排名、听听七大姑八大姨的建议、或者干脆因为某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儿意思吗?我算是半推半就进了中文系,压根儿不知道以后要干嘛,就知道得读很多书。

第一节专业课,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名词一个接一个往外蹦,什么“叙事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听得我一愣一愣的。书单厚得跟砖头似的。那时候就感觉,哦,这就是我的专业了,以后四年,我就得跟这些东西打交道。心里有点儿发怵,也有点儿隐隐的好奇。同学们呢,有的看起来早就门儿清,发言积极,眼神里冒着光;有的跟我一样,一脸懵懂,时不时瞄一眼手机。那间老旧的教室,窗外爬满了常春藤,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堆满书的桌子上,画面倒是挺美,可我脑子里全是问号。

大学都有专业

大学四年,专业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你往里吸。无穷无尽的课程、小组讨论、presentation、期末考试。那些熬夜赶论文的日子,图书馆里找资料找到眼睛发涩的傍晚,为了一个观点跟同学争得面红耳赤的瞬间。我们被训练着用一套特定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去思考问题。中文系就是这样,你开始用解构的眼神看电影,用互文的思路读小说,甚至日常聊天都时不时冒出点儿专业词汇。有时候觉得挺牛的,自己好像拥有了一把解读世界的钥匙;有时候又觉得挺可悲的,怎么看什么都带着点儿“职业病”的滤镜。

但慢慢地,你会发现,专业这东西,远不是名字那么简单。它是一整套的知识体系,是一群有着相似背景和兴趣的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过程。我们一起吐槽变态的老师,一起为了同一个剧本熬夜排练,一起在某个作家分享会上激动落泪。那些和专业相关的经历,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是和一群人共同经历了一段成长。我的好朋友,也是中文系的,她写的小说比我好多了,我们俩经常互相批改,谁也不留情面。那些带着油墨味的草稿纸,那些改了又改的句子,都是专业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记。

然而,大学四年也不是只有专业。说实话,很多时候,我觉得那些“不务正业”的时光可能更重要。在社团里折腾过话剧,才知道组织一个活动有多碎;在学生会里跑腿,才知道人情世故有多复杂;跟室友们夜里卧谈,天南海北什么都聊,那些关于人生、关于未来、关于爱情的迷茫和憧憬,比课本上的知识来得更真实、更扎心。还有那些读过的闲书,看过的大师电影,听过的跨界讲座,它们像一阵阵风,吹开了专业这扇窗户,让你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你会突然意识到,哦,原来我还可以是这样,原来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

迷茫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加深的呢?大概是大三、大四的时候吧。周围的人开始谈论实习、谈论考研、谈论出国、谈论找工作。这时候,专业突然被赋予了更重的意义——饭碗。你的专业“好不好找工作”?你的专业“有没有前途”?热门专业变得金光闪闪,冷门专业似乎蒙上了灰尘。中文系?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以后当老师吗?”或者“能写东西吗?”好像除了教书和写字,中文系就没别的出路了。那种被框定的感觉又回来了,甚至比刚进大学时更强烈。你会看到很多同学开始焦虑,开始转头去考金融、考计算机,哪怕之前完全没接触过。那叫一个临时抱佛脚,那叫一个现实

我那时候也挺焦虑的,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拿到了Offer,自己呢?写了四年小说和评论,写出来的东西能养活自己吗?好像不太行。所以也去尝试过各种看起来跟中文不那么直接相关的实习,做过新媒体运营,写过广告文案,甚至动过转行去互联网的念头。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专业的围墙边上,小心翼翼地探出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不是有我的立足之地。

很多人毕业后做的工作,跟自己的专业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我有个同学,学化学的,现在在一家公关公司做得风生水起;我有个学新闻的师兄,跑去做烘焙,开了家小店,日子过得特滋润。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大学四年辛辛苦苦学的专业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那一张毕业证上的专业名称吗?

我想,专业或许更像是一个入口,一个让你进入大学这个环境的通行证。它给你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工具方法论,让你有机会接触到某个领域的皮毛,甚至精髓。但大学的真正价值,可能并不在于把你培养成一个某个领域的螺丝钉,而是让你在专业的框架下,或者跳出专业的框架,去学会思考、去学会质疑、去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去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去学会认识自己

那些在专业课上听到的枯燥理论,也许很多年以后你都忘了,但那种探究未知的好奇心,那种逻辑分析的能力,那种面对复杂问题不轻易放弃的韧劲儿,可能会在你完全不相关的领域派上大用场。那些和同学老师争论专业问题的经历,可能锻炼了你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让你以后在任何场合都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些为了完成专业作业而熬过的夜,也许让你学会了时间管理抗压能力

所以,大学都有专业,这当然是真的。但专业它不是唯一的真理,也不是终点。它是一个起点,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大学,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学习某个专业的知识,更是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面对未来。那些专业之外的探索,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经历,那些和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的全部意义,也塑造了毕业后的我们。

回过头看,我的中文系专业给了我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待文字和世界,它让我对语言保持敏感,让我热爱阅读和思考。虽然我最终并没有成为一个传统的学者或作家,但这些专业底色,渗透在我现在做的很多事情里,让我能够更快地学习新东西,更深入地理解复杂信息。

所以,大学都有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未来就只能被这个专业定义。它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一个切入点,但更广阔的变数,藏在那些专业的围墙之外,藏在你的好奇心里,藏在你敢不敢去尝试的勇气里。别让专业成了你的束缚,让它成为你的跳板,或者干脆,成为你人生故事里,一个充满意外和转折的章节。

学哥帮
  • 本内容来自网友投稿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点这里联系)删除。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xuegebang.com/1872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