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急诊室门口的长椅上,消毒水的味儿还是那样浓烈,混着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焦灼。手机里弹出一条高中同学群的消息,又有人在问,家里孩子今年填志愿,医护类专业到底怎么样?稳是稳,可听着就累,而且风险好像也挺高,尤其是这“后疫情时代”的,是不是更难了?
看到这问题,我忍不住笑了笑,那是一种有点苦涩又有点自豪的笑。难吗?当然难。风险高吗?有时候高到超乎你想象。稳定?嗯,大概是说只要地球还在转,人生老病死还在继续,这个职业就一直有需求吧。但如果你以为的“稳定”是朝九晚五、波澜不惊,那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想当年,我填报志愿那会儿,其实心里也没谱得很。家里人觉得这是个“铁饭碗”,社会地位也高。我自己呢?大概是被电视剧里那些穿着白大褂、走路带风、分分钟上演生死时速的医生护士给迷住了眼,觉得特神圣,特能干点事儿。再不济,也是觉得能学点真本事,能帮到人,总比那些虚头巴脑、不知道在干嘛的专业强多了。对,那时候就这么朴素的想法。
可真进了门,才发现哪有什么光环,只有堆积如山的课本!生化、解剖、生理、病理... 每个名字听着都像在念经,厚度赶得上板砖,而且是带彩色插图、密密麻麻的那种板砖。你得把人体这台复杂得要命的机器里里外外、每一个零件、每一条管路、每一种反应机制都摸个门儿清。这哪是学习啊,这简直是重塑脑容量!那些日子,图书馆的灯光比家里的还亲切,咖啡续命是常态,睡眼惺忪是标配。多少个夜晚,对着密密麻麻的神经通路图、药代动力学曲线发呆,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坏掉了,非要来卷这个?
理论课好歹还有个边界,进了临床就不一样了。实习,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书本上的完美病人?不存在的!面对真实的疼痛、恐惧、呻吟,甚至死亡的瞬间,书本知识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经验才是一切。第一次给病人打针手抖得像筛糠,生怕扎错了地方;第一次遇到突发状况,脑子瞬间空白,幸亏带教老师吼了一嗓子才回过神;第一次看到病人离世,那种冲击力,不是书上那几页关于“死亡教育”能概括的。你得学着快速适应,学着在混乱中有条不紊,学着处理病人的情绪,也学着消化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根本没时间让你慢慢消化。下班后,衣服上带着各种消毒水味、药味、甚至体味,满脑子都是病历、医嘱和操作细节,累得只想瘫倒,哪还有力气想什么诗和远方?
然后是疫情。那两年,怎么说呢?感觉整个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除了我们。我们是那个被推到最前面、根本停不下来的齿轮。疲惫、恐惧、委屈,各种情绪像潮水一样,不是缓缓而来,而是劈头盖脸地拍打过来。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能把衣服湿透,脸上被N95和护目镜勒出的压痕,很久很久都消不掉,疼。那时候,“医护类专业”这几个字,不再是就业前景分析报告里的冰冷词汇,它变成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一种无法推卸的使命,甚至在某些时刻,是一种不得不付出的牺牲。新闻里是英雄,生活里是人,是会累、会怕、会想家、会抱怨不公平的人。
可即便如此,如果问我后悔吗?嗯... 老实说,会有那么一瞬间,累到想逃跑,想去干个朝九晚五,不用面对生死,不用处理无穷无尽的突发状况的工作。眼看着同学朋友在各种行业里风生水起,工作时间自由,动不动就晒个旅游美食,心里也不是没有波动。咱们呢?节假日是奢望,夜班是常态,值班时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
但这种念头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当看到一个病人经过你和同事们的努力,从垂危状态慢慢好转,直到康复出院,脸上重新有了光彩;当听到家属一句真诚的“谢谢你们,你们真是救命恩人”;或者只是和团队一起,成功抢救了一个病人后,大家一起摘下口罩,脸上都是汗水,却心照不宣地、重重地喘一口气... 那种感觉,又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它不是电视剧里的轰轰烈烈、惊心动魄,更多是日常里的琐碎、艰辛、压力,和那些零星闪光的、关于生命与希望的瞬间。就像在泥泞里跋涉,虽然辛苦,但你知道你走过的每一步,都可能带来生的转机。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盯着“医护类专业”的目录发呆,心里盘算着未来的出路,请别只看那些光鲜、或者所谓的“稳定”和“好就业”。这些确实是它的优势,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呢?是巨大的压力、是无休止的学习、是可能面对的各种负面情绪、是需要极高的职业道德和牺牲精神。问问你自己,你真的有那份对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吗?你能否承受压力,接受挫折,甚至失败?你是否愿意将终身学习视为常态,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你是否能接受,你的付出和回报,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以物质来衡量?
这不是一份能让你轻松躺平的工作。它 demanding,physically and mentally。它会榨干你的精力,挑战你的底线。它要求你不断地付出耐心、爱心,甚至在你自身已经精疲力尽的时候。
选择医护类专业,就是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能完全理解其中滋味的道路。它或许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美好,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艰辛得多。但它绝对真实,充满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挺了不起的。
就这样吧,休息时间快到了,还得去忙了... 愿每一个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考虑这条路的人,都能想清楚,不仅仅是“要不要”,更是“我能不能,我愿不愿意”。别辜负了自己,也别辜负了未来的病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