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紫金港,脑子里第一反应不是教学楼多气派,也不是食堂饭菜多好吃,而是那种压迫感,没错,就是压迫感,扑面而来的那种,来自密密麻麻、闪着光的名字——专业。不是几个、几十个,是铺天盖地的、让你眼花缭乱的选择题,而且每道题后面都连着一段,甚至是一辈子的路。
刚进紫金港那会儿,还没分专业,都是按大类招生。那感觉,怎么说呢,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超市入口,琳琅满目的商品摆了一墙,你知道自己得拿点啥,但具体哪个牌子、什么口味,根本摸不着头脑。大家都捧着本厚厚的专业介绍,眼神迷茫,指指点点,讨论着“这个听起来好高大上”、“那个好像不好找工作”、“咦,还有这个?头回听说”。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集体的焦虑和一点点对未来的憧憬,像一场大型的、没有硝烟的预选赛。

你看那些扎堆往工科里钻的,特别是计算机,简直是人山人海。感觉全世界的聪明脑瓜,只要沾点逻辑思维的,都想往里挤。那时候,计算机就是神坛上的那颗星,光芒万丈,就业前景嘛,听着就让人流口水。但进去才知道,哪有那么容易?多少个不眠夜,多少行看不懂的代码,多少次想砸电脑的冲动?能杀出来的,都是真有两把刷子,或者,至少是能熬的。
然后是传统的理科,物理、数学、化学、生物。这些学科听着就硬核,学的东西也是真难啃。不像有些专业,至少名字听着跟生活有点关系,这些,就是纯粹、抽象,需要一颗甘于寂寞、享受钻研的心。你想想,整天跟公式、定理、分子、细胞打交道,没点真爱估计早就跑路了。我认识几个学物理的哥们,头发总是乱蓬蓬的,眼里闪烁着一种独特的光,可能是熬夜熬的,也可能是顿悟了某个原理的喜悦。他们谈论的东西,我一个外行听得云里雾里,但能感受到那种纯粹的、追求真理的热情。这大概就是求是精神的一种体现吧,只不过方式不一样。
当然,也少不了那些常被戏称的“生化环材”。说实话,这几个专业的同学,我心里是有点佩服的。明明知道可能不是最热门、赚钱最多的路,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并且坚持着。这几个学科都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并重的,对社会的贡献其实巨大,只是在光鲜亮丽的就业市场里,声音小了点。他们可能不像计算机那样动辄几十万年薪,但他们在实验室里的每一个发现,在车间里的每一次改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这需要一份脚踏实地的耐心,甚至是一点理想主义。
紫金港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交叉学科特别多,而且层出不穷。今天这个学科跟那个结合了,明天那个又冒出个新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啊,环境与资源啊,还有各种智能、数据打头的专业。感觉学校总是在变,在适应时代的需求。这也好,说明浙大不是一潭死水,总有新的血液、新的想法在涌动。但对于我们这些做选择的人来说,就更纠结了。本来就眼花,你还来点新品,这不是逼死选择困难症吗?
人文社科在紫金港也占了不小的地盘。经济、管理、法学、文学、历史、哲学……这些专业可能不像工科那样有立竿见影的“硬技能”,但它们培养的是更底层、更宏大的视野和思考方式。学人文的同学,身上总有股不一样的人文气息,谈吐之间能感觉到那种积淀。可能毕业后不会直接敲代码或者设计图纸,但他们去了各种各样的领域,用他们的思考去影响、去改变。这部分专业的选择,感觉更像是遵从内心的召唤,或者说,需要更明确的兴趣导向。功利性可能没那么强,但成长空间和可能性反而更广阔。
选专业的过程,其实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你以为自己喜欢这个,进去才发现不是那回事儿;或者觉得自己不适合那个,结果误打误撞找到了真爱。有些同学呢,完全是听了家长的建议,或者看了当年的就业排名,硬着头皮上了。结果呢,有的越学越痛苦,有的反倒学出了门道。这事儿真没标准答案。就像走夜路,你手里拿个手电筒,能照亮一小块地方,但前头具体有什么,走下去才知道。
在紫金港,不同的专业,学生的“气场”真的不一样。学计算机的,普遍带着点 Geek 气质,T恤牛仔裤,书包里塞满充电器和各种电子产品。学管院的,可能穿着更正式点,讨论的是案例分析和商业模式。学艺术或设计的,那更不用说了,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透着股创意劲儿。走在校园里,看着形形色色的面孔,就知道这是个多么多元的地方,每个小群体都因为自己的专业,形成了某种独特的文化和默契。
回过头看,当年那些关于专业选择的焦虑、迷茫,好像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因为走到最后你会发现,专业只是个起点,真正决定你走多远、飞多高的,是你在那个专业里学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重要的——你有没有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紫金港给了我们一个平台,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但最终怎么走,还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去摸索。那些曾经的“热门”和“冷门”,都在时间的长河里变得相对了。重要的是,你在那个学科里,有没有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价值,有没有活出点求是的样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