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后面还跟着个响亮的词儿——“工程”。这就有点意思了。它不像化学系那么纯粹,拿着瓶瓶罐罐捣鼓分子结构,研究反应机理,追求那种纯粹的理论美感;也不像机械系,天天跟冰冷的钢铁打交道,画着复杂的零件图,计算着应力变形,那种硬桥硬马的工业范儿。我们呢?嗯,什么都沾点儿,又好像谁都不是。
你说,从地里长出来的稻谷、玉米、蔬菜、水果,还有水里的鱼虾,牛棚里的牛奶,怎么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加热、冷却、干燥、发酵、分离、混合,变成你逛超市货架上看到的琳琅满目的饼干、薯片、酸奶、火腿、速冻饺子、罐头、饮料?这中间涉及的学问,简直是座大熔炉。

首先,得懂生物吧?原料本身就是生物体的产物,有细胞结构,会呼吸会腐败。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可是个关键角色,发酵食品比如酸奶、面包、酱油醋,全靠它们帮忙转化;另一方面,致病菌、腐败菌也是我们的死对头,得想法子消灭它们,保证食品安全。酶的作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结构和变化,这不就是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嘛?
然后,化学知识更是基础中的基础。食品的颜色、香味、味道、质地,这些感官特性背后都是复杂的化学反应在支撑。怎么分析食品成分?有没有非法添加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怎么检测?氧化、褐变是怎么发生的?这些都需要扎实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功底。确保你吃进去的每一口都安全、可靠,这事儿大过天,食品化学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再说了,你不可能在自家厨房里炒一百万份菜,或者酿一万吨啤酒吧?得有规模化的生产啊。从原料的预处理、输送,到关键的加工步骤比如杀菌、浓缩、干燥、挤压,再到后端的包装、仓储,这一整套流程,都得依靠工程学原理。传热学教你怎么精确控制温度进行加热或冷却;流体力学告诉你怎么设计管道让牛奶、果汁顺利流淌;机械原理帮你理解各种设备比如泵、换热器、分离机的工作方式;控制工程让你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里的食品工程技术,是把实验室里的科学发现,变成工厂里可行的生产力的关键。
有时候,这个专业还会掺着点管理学的影子,教你工厂怎么排班、怎么控制成本、怎么进行质量管理(也就是常说的HACCP、ISO22000那些体系),让整个生产运营更有效率。甚至还有点市场学的影子,毕竟东西做出来得有人买单不是?得考虑消费者的喜好,怎么改进产品才能卖得好。
所以啊,你要问它到底属于哪个系,真得分学校看。国内外的大学里,这个专业的位置挺“灵活”的。
有的学校历史悠久,比如传统的农业院校,他们可能就把食品科学与工程放在农学院下面或者自己独立出来一个食品学院。你想啊,粮食、果蔬、畜禽、水产这些原料都跟农业脱不了关系,从“田间到餐桌”嘛,这么分也说得过去,体现了它和农业的紧密联系。
也有一些是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或者轻工类的专业院校,他们觉得食品加工涉及大量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跟化工、轻工生产流程有很多相通之处,就可能把它归到轻工学院、化工学院旁边,或者叫生物与工程学院,或者干脆自己独立出来,成立个食品工程学院什么的。这更侧重它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属性。
还有的可能挂在生命科学学院或者化学学院下面,那就可能更偏重于食品科学的基础研究,比如食品的营养、功能性成分、安全性评估这些更偏基础研究的方向。
这种“身世不定”,在不同院系里“漂泊”,其实恰恰说明了这个专业的特点——它是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它不像那些界限分明的传统学科,有自己“一亩三分地”。食品科学与工程就是诞生在多个学科的交汇点上,为了解决人类生存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吃”的问题而形成的。
学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万金油”,什么都得学点儿,化学得懂点,生物得懂点,物理得懂点,数学工具得会用,工程原理得明白,甚至管理法规也得知道。听起来挺杂的,有时候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什么都没学精?但换个角度想,这不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吗?我们能从一颗种子、一滴牛奶的源头,看到它怎么一步步变成最终摆在货架上的那个带着精美包装的产品。我们能理解微生物在发酵罐里的“辛勤劳动”,也能算清楚一台巴氏杀菌机需要多大的功率、用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效果。我们既能走进实验室,用精密仪器分析食品成分,也能踏入车间,面对轰鸣的生产线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
你说它属于什么系?它属于那个让你的餐桌更丰富、更安全、更健康的“系”。一个既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做基础,比如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又有实际的工程技术去实现,比如食品工程原理、单元操作、设备设计、生产过程控制;最终服务于人类最基本需求的——吃——的“系”。
别太纠结它具体挂在哪个树枝上,是农学院的“果实”,还是工学院的“齿轮”。重要的是它研究什么,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它属于未来,属于每一个正在享受安全美味食物的人,属于那个不断探索如何用科学和工程创造更美好食物世界的领域。它的“系”,或许就是那个看不见的,连接着田间地头、实验室、工厂车间、餐桌和消费者健康的,庞大的体系本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