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05专业组”这几个字,我的脑子里‘轰’一下,不是别的,是一阵夏天的热浪,混合着电视机雪花的沙沙声,还有隔壁房间传来的隐约歌声和尖叫。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把钥匙,一下捅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扑面而来的,是那个特定年份、特定时刻,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全民沸腾的热情。
你知道吗,2005年那个夏天,对于我们这拨人来说,真是个有点魔幻的存在。大街小巷,都在讨论那档节目,都在聊“05专业组”里的她们。这个“专业组”,其实更多是我们这些观众心里的一个代号,特指那一届、那一批,从几万甚至几十万人里头一路拼杀出来,最终站在镁光灯下,让我们每周六晚上守着电视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的姑娘们。

那时候,日子好像过得比现在慢,但周六晚上总是来得特别快,又走得特别慢。一家人,或者和朋友挤在一起,眼睛眨都不敢眨地盯着屏幕。看她们笑,看她们哭,看她们唱歌,看她们面对那个像山一样高的票数差距。那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一种集体行为艺术。我们每个人,都好像被那个舞台上的电波牢牢抓住,情绪随着她们的歌声和命运线起起伏伏。
“05专业组”为什么那么不一样?我觉得吧,它打破了太多东西。在那之前,咱们看到的“明星”,大多是遥不可及的、包装好的完美形象。她们呢?不是。她们有优点,当然,唱得好,有魅力,有自己的风格。但她们也有缺点,会紧张得走音,会说话磕巴,会哭得稀里哗啦,甚至长得都不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可是啊,就是这种“不完美”,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我们觉得,她们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只是站在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上。我们投的每一票,发的每一条短信,都感觉是在给自己的某个可能性投票。
还记得那时候的粉丝吗?那真是“饭圈”文化的启蒙时代啊!不是现在这种高度组织化的,那时候更野蛮生长,更原始,也更真诚。为了给自己喜欢的那个她投票,大家能想出各种土办法。攒零花钱,省吃俭用,就是为了那几毛钱一条的短信费。在网上吵架,在贴吧里盖楼,在现实中穿上应援服——虽然可能就是件印着名字的T恤——那种归属感,那种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的劲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傻气,但又无比珍贵。那种感觉,不是“我支持一个明星”,而是“我支持我的姐妹去实现梦想”,甚至“我支持的,是和我有一样不羁灵魂的那个她”。
当时,我有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我们俩喜欢的选手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风格南辕北辙。每周六比赛结束,我们俩不是一起激动,就是吵得脸红脖子粗。你觉得你家那个唱功无敌,我觉得我家这个最有范儿;你觉得你家那个真性情,我觉得你家那个没礼貌。哈哈,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争执多可爱啊,都是因为太投入,太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她们身上了。但神奇的是,吵完架,第二天我们还是最好的朋友,一起上学,一起吃午饭。那个“05专业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青春期那些复杂的小情绪,也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无数个原本无关的我们,通过同一个频道、同一个话题,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时间真像个调皮的孩子,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当初那个火热的夏天,那些每周都紧张到胃疼的夜晚,好像都成了上个世纪的故事。回头看“05专业组”的那些姑娘们,她们的轨迹也都各不相同。有的成了真正的巨星,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事业越做越大,甚至跨界到了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领域;有的选择了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耀眼,但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生活;当然也有一些,可能就像流星划过,在那个夏天之后,慢慢地、悄悄地淡出了公众视野。
再看到她们的消息,或者听到她们的老歌,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滋味。有替她们开心的,有替她们惋惜的,更多的是一种属于自己的感叹。看她们如今的样子,再想想当年舞台上那个青涩、带着点倔强的影子,会觉得,哇,时间真的能改变很多东西。人会长大,会成熟,会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也会在现实面前做出取舍。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观众,也跟着长大了。那些年我们从“05专业组”身上学到的,或者说感受到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在。那种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那种为了梦想拼尽全力的冲劲,那种一群人因为共同的热爱而紧密相连的温暖。这些,比谁得了冠军,谁唱了哪首歌,要来得更深刻,也更持久。
所以啊,“05专业组”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那几个人,也不仅仅是一档节目,更像是一个印记,盖在了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纪念册上。翻开它,就能闻到夏天的汗味儿,听到粉丝的尖叫,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不完美的梦想。它提醒我,曾经有过那么一个纯粹的时代,我们因为音乐,因为梦想,因为一群鲜活的生命,而一起燃烧过、一起沸腾过。这份记忆,像一团小小的火,在心里暖暖地跳跃着,时不时地照亮我现在的生活,告诉我,别忘了当年的自己,别忘了那些最简单的快乐和最真诚的热爱。即使生活变得复杂,也总有那么一个角落,存放着最干净的回忆和最热烈的少年气。那个角落,有《05专业组》留下的独特温度。
评论